儿时的端午节
到现在我也没认真探讨过端午节为啥要吃鸡蛋,只清楚的记得端午节吃鸡蛋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浓浓期盼。小时候,农村物质匮乏,生活清贫,平时很难吃到鸡蛋。所以任何一个节日,对于孩子来说,总有格外期待的理由。儿时印象中端午节就是个非常值得期待的、可以吃鸡蛋解谗的日子,而不是记念屈原大夫的节日。上学了似乎模模糊糊的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大臣,因为报国无门而投了江,如果说当时有什么思想收获的话,那就是觉得屈大夫是个好人,起码是因为他,我们过端午节才有机会吃上鸡蛋。至于纪念屈原吃的粽子我是可望不可即。别说是吃了,就连看都没看见过粽子。
12岁那年的端午节,几个小伙伴玩耍的时候,其中一位伙伴说他的姑姑在县城住,并绘声绘色的描绘城里过端午节除了吃鸡蛋还吃粽子。我们几个突发奇想:“去县城看看。”县城距离我们住的屯儿大约有50多华里,我们几个连跑带颠儿的就奔县城方向跑去了。记不得跑了多长时间、跑了多少路,到公路旁一个屯子的时候,又累又饿实在跑不动了。问一位老爷爷县城还有多远的时候,老爷爷惊讶的看着我们说:“你们这几个孩子胆子也太大了!家大人知道你们跑出来这么远吗?你们天黑也走不到县城,在这里天黑也走不到家了。”听了老爷爷的话,当时把我们几个都吓哭了。老爷爷随即告诉我们一会儿有一趟去县城的公共汽车路过,让我们坐车到县城住一晚,明天再坐公共汽车回去。那个屯儿到县城的车票是四角钱,可我们谁也没有钱。老爷爷心肠好,公共汽车停下的时候他与司机商量后让我们上了车。到了城里我们的眼睛就不够用了,看啥都新鲜。小伙伴的姑姑给我们每人一个粽子,我拿在手上,看着粽子直咽唾沫,没有马上吃,当他姑姑问我为什么光看不吃的时候,我说我带回去与我弟弟一起吃(我比弟弟大七岁)。这位姑姑笑着说:“你吃吧,明天走的时候给你弟弟带回去一个。”那是我第一次吃粽子,没有来得及仔细品味啥滋味三口两口就吃光了。
第二天,小伙伴的姑姑把我们送到客运站,给我们送上车,回来在距离家比较近的站点下车,这几家的大人听别人说我们跑去城里了,惦记了一夜。跑出去几十里吃了一个粽子,回来挨了一顿揍!
每年过端午节吃两个鸡蛋后都会把馋虫勾出来,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就去掏麻雀窝找麻雀蛋。依悉记得有一次我们掏到几窝麻雀蛋,每个人分到四个麻雀蛋,拿回家母亲把麻雀蛋放在烧水的壶里给煮熟了,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我惊讶地对母亲说:“原来麻雀蛋和鸡蛋一样,都有蛋清和蛋黄啊!“一口一个,吃的甜嘴巴舌。打那以后就经常搭伴抬着梯子掏麻雀蛋解馋,也成为儿时的又一乐趣。
又是一年端午节。我照例早晨四点多起床,照例晨练,吃早餐。孩子们都不在家,感觉既没有了节日的喜悦,也没有了吃棕子的胃口,更没有了抬着梯子掏鸟窝的童趣。和儿时相同的只是吃了一个煮鸡蛋。
童年端午节的那份渴望与自豪已经荡然无存了,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平静淡定的生活。随着时光的逝去,儿时那温饱不济的日子也渐渐地淡出了记忆。
现在的日子好了,鸡蛋虽然不稀奇了,但端午节是一定要吃的,不光是对先人的怀念,更是对童年艰苦岁月的追忆。
评论